核心提示:2021年5月21日下午,河南老员工命科学学院张立新教授做客公司植物生物学前沿论坛,并作了题为“光合蛋白复合物生成调控机制”的学术报告。
(通讯员 李峥)5月21日下午,河南老员工命科学学院张立新教授参加植物生物学前沿论坛,在第一综合楼A102会议室作了题为“光合蛋白复合物生成调控机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爱游戏官方网站端木德强教授主持。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化学反应,分布在类囊体膜上的光合蛋白复合物参与着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其亚基由核基因组与叶绿体基因组共同编码,叶绿体内外被膜上的TOC/TIC 转运复合体负责将核基因组编码的前体蛋白转运至叶绿体基质。底物蛋白如何穿过拥挤的叶绿体基质空间到达类囊体,中间需要哪些蛋白分选因子,蛋白分选的机制是什么,以及蛋白分选过程是如何被精细调控的,研究这些问题对于解析叶绿体蛋白转运分选机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张立新教授首先介绍了关于捕光天线转运蛋白LTD的工作成果,揭示了LTD作为内共生后演化的新转运因子在SRP分选通路中的重要作用,随后着重介绍了其研究组近期在Cell 发表的题为Liquid-Liquid Phase Transition Drives Intra-chloroplast Cargo Sort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鉴定到两个拟南芥锚蛋白STT1和STT2,并探究了其共同介导cpTat途径蛋白到类囊体膜的分选机制。STT1和STT2通过其C末端锚蛋白结构域的相互作用形成异二聚体,底物信号肽的双精氨酸基序与疏水结构域结合STT的N端固有无序区会促进相分离的产生。相分离的液滴协助底物穿过叶绿体基质靶定到类囊体膜,在靶点位置由Hcf106抑制STT的相分离并释放底物,从而完成正确运输与装配。除蛋白分选外,张立新教授还指出叶绿体中以铁硫簇作为辅基的蛋白对于光合作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的研究对铁硫簇组装过程中铁的来源及传递机制涉及较少。通过对铁硫簇组装系统相关基因的共表达分析找到两个DnaJ-type I蛋白DJA5与DJA6,体外组装实验表明DJAs蛋白能够将铁传递给SUF复合体,进而完成铁硫簇的组装。蓝藻同源蛋白SynDJA对拟南芥突变体的互补实验进一步阐释了这一机制的功能保守性。关于DJAs的相关工作近期发表于The EMBO Journal。
张立新教授精彩的报告让在场的师生印象深刻。报告结束后,张老师同与会师生展开了热烈的交流。
【报告人简介】张立新,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老员工命科学学院经理。199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芬兰图尔库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在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大学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工作,2010年-2018年任中科院植物所副所长。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主持多项国家级重点科技项目,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2项(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1项。主要从事光合作用功能调控机理研究,在叶绿体基因表达调控、光合膜复合物组装、叶绿体信号转导、光合作用环境调节等领域取得了系统和原创性研究成果,相关论文发表于Cell, Nature Plants, Nature Commun, PNAS, Plant Cell等国际主流期刊。
审核人:端木德强